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计数在脂肪肝患者及非脂肪肝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及引起变化的相关因素,从而进一步探索中性粒细胞在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新疆地区体检人群共1966人,平均年龄为41±11.35岁,男女性别比1209∶757。总人群按族别分为汉族1334人及少数民族632人。三组人群内部分为脂肪肝组组和非脂肪肝组。分别统计分析总人群、汉族人群、少数民族人群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性别、年龄、族别、血红蛋白(Hb)、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体重指数(BMI)、腹围、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肿瘤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的差异性。重点分析两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性及可能引起差异的原因。SPSS13.0统计软件用于统计分析。
结果:全部人群、少数民族人群、汉族人群的性别、年龄、族别、BMI、腹围、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淋巴细胞计数、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人群脂肪肝与非脂肪肝组中性粒细胞(N)中位数比较(3.8(3.16-4.62)VS3.53(2.93-4.28))脂肪肝组中位数大于非脂肪肝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少数民族人群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比较(3.87(3.16-3.69) VS3.58(3.03-4.8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汉族人群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比较(3.78(3.16-4.61)VS3.49(2.89-4.28)),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脂肪肝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与体重指数、腹围、舒张压、血红蛋白、尿酸、肌酐呈正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与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与尿素氮、肌酐呈正相关。
结论:1.脂肪性肝病患者各项代谢性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肝功能等比非脂肪性肝病患者人明显升高;2.脂肪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非脂肪性肝病患者明显升高,推测中性粒细胞在脂肪性肝病疾病发病及进展中具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