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争论经历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检验,在多元融合中进一步向前发展,至秦汉而呈集大成之势。有关自然的观念与当朝的文化土壤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自然观和生态智慧。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影响,“不违天时、不夺物性”的生命本体论思想、“以知为和,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等自然观,都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受儒家“和”的观念影响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人渴望参与自然、融入自然的决心与信心;而两汉谶纬则借自然现象表现人的意志,以满足人类不加节制的野心,无论从自然伦理还是自然科学的角度都不合理,因此受到批判。
秦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得到很大发展,在此阶段所累积的很多知识注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与深层生态学理念颇为相符,对其应用可以造福人类:水与阳光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秦汉人获得更多有关农作物生长的经验,并从中学会酿酒、制酱、发酵豆腐等,丰富了日常生活;自然界相生相克的规律则给医学、军事学等提供了很多借鉴。与此同时,认知能力的膨胀也使秦汉人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漠视自然的内在规律,如大肆建造宫殿、陵寝等,给自然造成了显在和潜在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见,只有当人们所获得的有关自然的知识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不相违背,人类才能对自然始终保持尊重和敬畏,生态审美才能成为可能。
秦汉人对自然也有很多感性的审美经验,表现在以汉赋为主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自然审美还是生态审美,文人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与理性经验都与秦汉时代的自然观和生态知识背景密切相关。汉赋题材和内容中经常出现的神秘感和超现实现象与秦汉自然观存在一定的联系;汉赋中的时空观也是汉代自然认识水平提升的表现。生态智慧、生态学知识和生态审美,这三者构成秦汉生态审美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对当下进行生态审美的研究与实践、实现生态中国梦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