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私家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进入了千家万户。汽车时代的到来,让城市道路变得无法承载,如今,行车难、停车难,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国内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交通拥堵已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
为有效缓解车辆快速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近年来,国内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缓解交通压力的措施,如:重新规划城市布局、加快交通硬件建设、科学交通管理、整治交通秩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
笔者以交警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看,交通拥堵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城市规划、硬件建设等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属于中长远期工程;从短期来看,强化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将会对交通拥堵现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根据温州城市交通管理的经验,大规模的交通瘫痪都是由乱停车,乱变道,乱掉头,行人、非机动乱穿马路等交通陋习造成的。因此,城市治堵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治理成效的最大化。
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全国各地公安交警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严重影响交通秩序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大力整治。2013年初,浙江省启动了为期五年的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程,并将交通拥堵治理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治堵首年重点对城市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重点查处车辆行人闯红灯、酒后驾驶、违法停车、超速(飙车)、违反禁令标志、违法使用公交专用车道、路口违法穿插排队车辆、行人过路口不走人行横道8类城市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然而,相对于城市范围的大幅扩张与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大幅增长,道路一线的交通警察数量增长的速度却远远滞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约法三章,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在全国严格控制公务员数量的大环境下,一线交通管理警力不足在今后将一直存在。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报告指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加强调研,创新工作,研究措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紧紧依靠、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做到社会的事由社会办,群众的事由群众管。
2013年温州市在开展城市交通治堵专项行动中,认清形势、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交通治堵,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上万名“交通劝导员”上路疏导交通,数千辆“爱心顺风车”上路提供搭乘服务,由专家组成的“交通治堵智囊团”为交通管理出谋划策,这些举措不仅取得了治堵成效,而且还有效地弥补了警力的不足。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温州市治堵工作取得了成效显著,截止2013年12月底,市区交通拥堵警情同比下降了12.66%,19条主干道晚高峰平均行车提速16.69%,市区流量检测点的8条主干道晚高峰平均断面车速达到29.7公里/小时,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0%。在浙江省公安厅城市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考核中,温州在“杭宁温”序列排名第一,在浙江省11个城市中列第二。
温州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社会资源成功运用的案例为全国各地在新形势下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交通治堵,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和研究价值。但其中存在不足之处,也需要我们去认真总结和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