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意义:
食管癌世界发病率居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尽管食管癌的治疗已取得巨大进展,预后仍然较差,总生存率小于10%,术后5年生存率为20-40%。依据病原学及病理学特征,食管癌主可分为两种:食管鳞状癌与食管腺癌;我国食管鳞癌的发病率远高于食管腺癌。目前,食管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寻找有效的分子生物治疗靶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的迫切需求。
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基因病,癌基因过表达和/或抑癌基因表达缺失,几乎出现在所有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在真核细胞中研究发现的一类长为21~22个核苷酸内源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研究提示,miRNA可定位于肿瘤关联基因脆性位点部位或着相关遗传区域,并且对这些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调控,近而起到类似于癌基因或着抑癌基因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miRNA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miR-146a,miR-155在炎症、免疫的病理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的许多重要生物学过程,包括增殖、凋亡、转移,miR-146a,miR-155在不同的肿瘤中起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但是miR-146a,miR-155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ESCC)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详细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材料和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确诊为食管鳞癌并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的新鲜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组织,术前均未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等任何治疗,且无家族史(胸外科标本库)。每例标本均采集肿瘤组织(避免取肿瘤坏死区);癌旁正常粘膜组织(距离癌组织>5cm)。所取标本离体时间均小于30min,将组织块剪至1cm3大小,迅速置于液氮中2~3min速冻,然后转存于-80℃冰箱。收集患者姓名、年龄、病理号码、病理资料等资料。每例标本最终组织病理学诊断均为原发性食管鳞癌。其中男47例,女7例,年龄45~82岁,中位年龄为61岁;Ⅰ+Ⅱ期为40例;Ⅲa+b期为14例。肿瘤分级、TNM分期分别按照国际抗癌联盟(Union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第七版食管癌TNM标准判定。提取RNA,反转录cDNA。
采用SYBRGreenqRT-PCR技术,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正常粘膜组织miR-146a,miR-155表达情况,并结合病历资料,探讨miR-146a,miR-155表达和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于结果数据为非正态分布资料,故对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两个独立样本采用Mann-Whitney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在本实验的54例食管鳞癌中,有35例(65%)miR-146a的相对表达升高,且食管鳞癌与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3,P=0.011);表明miR-146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
2)miR-146a的相对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并且在有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较晚的患者中相对表达较低;但miR-146a的相对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等均无明显关联(P>0.05)。
3)在本实验的54例食管鳞癌中,有44例(81%)miR-155的相对表达量下降,且食管鳞癌与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iR-155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58,P=0.000);表明miR-15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
4)miR-155的相对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并且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相对表达较低;但miR-155的相对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浸润深度、肿瘤的p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等均无明显关联(P>0.05)。
结论:
1)ESCC中miR-146a表达上调,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ESCC中miR-155表达下调,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