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痔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多发的一种肛门疾病。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7.25%,其中以混合痔最多,占患病总数的80.98%。近些年来,人们对痔发生机制及其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痔的治疗亦不断深入。混合痔原则上来说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很多种,其中1937年Milligan和Morgan创立的外剥内扎术是目前治疗混合痔应用最广的经典术式之一。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手术方式有着上佳的远期疗效以及比较低廉的治疗费用,自从临床推广使用以来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但是由于肛门周围神经分布广泛,感觉敏锐,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大问题和困扰,而且疼痛通常要持续近5-7天后才开始逐渐减轻,对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干扰,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同时增加了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目前临床上有很多不同的镇痛方法,如内服、外敷、坐浴、塞药、局部硬化剂注射、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平衡镇痛(BalancedAnakgesia)、超前镇痛等,但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同时又有各自的不足。探索一种疗效肯定、作用持久、副作用小的止痛方法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的:
以传统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合理的科研设计,选择科学疗效评价指标,客观、真实地评价穴位埋线疗法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探索一条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选择。
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原则,将2008年12月—2011年1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肛肠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术后2h行穴位埋线,并口服曲马多。用无菌镊子摄取一段待用的羊肠线,放入针头的前端,后接针灸针。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肛门,于长强穴用龙胆紫做标记,常规碘酒消毒后以75%酒精脱碘。医者左手示指插入患者肛门做引导,以防止埋线针刺破肠管,右手执持针器,于长强穴垂直进针,快速刺入皮下,通过左手示指的引导将针尖沿肌肉层缓慢推入约3cm,再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把羊肠线埋入穴位中。用棉签按压针孔片刻,检查无出血后贴上创可贴,以防针孔感染。然后在大肠俞、承山穴埋入羊肠线。埋线后予盐酸曲马多片100mg口服。对照组只口服曲马多。操作完成后,观察并记录术后12,24,48,72,96,120,144,168小时的疼痛评价指标。主要的观察指标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口述描绘评分法(VRS4级评分法)疼痛评分,术后7天的24小时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创面的水肿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使用曲马多次数及总量。同时记录不良反应。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全部数据结果分析。
结果:
1、主要疗效评价指标:(1)两组术后肛门疼痛VAS评分比较,按a=0.05检查水准,术后12h、24h、144h、168h两组VAS评分,P>0.05,两组疗效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72、96、120h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布不同,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术后肛门疼痛VRS评分比较,按a=0.05检查水准,术后各时间点两组VRS评分,P>0.05,两组疗效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比较,按a=0.05检查水准,术后第1、2、7天两组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P>0.05,两组疗效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4、5、6天两组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布不同,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96,120,144,168小时创面的水肿情况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指标:两组术后不同时点止痛药人均使用量比较,按a=0.05检查水准,术后各时点止痛药人均使用量,P>0.05,两组疗效分布相同,无统计学意义。3、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适。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
结论:
1.穴位埋线法在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方面有较好疗效,减轻了疼痛强度,改善了疼痛症状,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2.该方法具有操作安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作用持久、易于掌握和实施等特点,是术后镇痛的较理想方法。3、穴位埋线法在外剥内扎术后的最痛阶段,能较好发挥减少疼痛强度和缩短疼痛时间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