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min,多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T或MRI检查无任何责任病灶。
中老年人为TIA的高发人群,如果这类人群发生TIA的危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极有可能进展为脑卒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分析中老年TIA的危险因素,同时探讨ABCD3评分法应用于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是本文的主题。目的是降低TIA进展为脑卒中的发生率,以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率,为临床上对中老年TIA的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郑大二附院和郑大四附院住院治疗的1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的年龄在均在45-80岁之间。将所选取的138例患者根据ABCD3评分表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记录所有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影响患者TIA发作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ABCD3评分法对所有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影响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低、中、高危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6.1%(30/46)、64.81%(35/54)、60.5%(23/38),年龄≥60岁的患者中,低危组所占比例为10.9%(5/46),中危组所占比例为75.9%(41/54),高危组所占比例为63.2%(24/38);
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房颤、酗酒史、TIA史;
3.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C-反应蛋白水平高低与TIA的危险分层呈正相关(P<0.05);
4.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软斑、混合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硬斑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
5.低、中、高危组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危组及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有差异(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6.ABCD3评分为≤3分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1/46),ABCD3评分4-5分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4.81%(8/54),ABCD3评分6-9分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78%(10/3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ABCD3评分值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7.不同危险因素对患者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糖尿病、双重TIA史、TIA症状持续时间≥60min,TIA症状发作频率≥3次/d,颈动脉中重度狭窄(≥50%)的OR值均>1,与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具有相关性。
结论:
1.男性、年龄≥60岁、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糖尿病是中老年TIA主要的危险因素;
2.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与中老年TIA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ABCD3分值越高,患者TIA后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ABCD3评分对TIA后早期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评估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4.症状持续时间≥60min、症状发作频率≥3次/d、颈动脉狭窄≥50%、糖尿病、双重TIA史是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