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人生的二重奏—仕与隐
来源:
酒旗网 作者:酒小旗 2023-08-16 阅读:412
唐代仕宦和隐居文化十分发达,诗人孟浩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他一生都在仕与隐之间矛盾挣扎。孟浩然的隐居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襄阳闭门读书时期,这一阶段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和南园,一方面醉心山林,一方面希望通过隐居扬名,走荐举的路子入仕。第二阶段是长安科举献赋时期。年过四十,仍然没有人推荐孟浩然做官,孟浩然决定入京赶考,却名落孙山。科举落第之后,孟浩然打算献赋来求功名,也没有得到权贵和皇帝的赏识。接连碰壁,孟浩然心灰意冷离开了长安,开始了第三阶段——漫游山川时期。漫游山川时期孟浩然数次拒绝荐举,最后在张九龄幕府任从事,不久后也离开了。孟浩然主要通过荐举、科举、献赋、幕府四种方式求仕。他首先选择的是荐举,玄宗朝放松了对被举荐者的身份限制,平民也可以得到举荐。韩朝宗曾经约浩然一起去长安,要推荐他入朝,孟浩然因为“饮酒正酣”,让韩朝宗空等,错失机会。荐举失败后,孟浩然想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对于士子而言是最正统的出仕方式,进士在唐朝极为清贵,历来是入仕首选。孟浩然在四十岁那年参加科举,名落孙山。紧接着,孟浩然准备献赋来求功名,玄宗朝因为献赋得官的不在少数,杜甫就是一例,但是献赋也石沉大海。最后,孟浩然入张九龄幕府做从事,不久就辞职回家。从事是幕职泛称,孟浩然入幕府一是因为幕府用人不拘出身,白衣也可入幕,二是幕主位高权重,如果得到幕主赏识,就会以幕职为属下申请朝中官职。孟浩然入仕和隐居都有特定原因,他想要做官一是因为家学渊源,二是因为家贫,想要更好地奉养双亲。他坚持归隐一是因为厌恶官场的无聊,二是真心热爱山林。但是孟浩然并不适合官场,他几次求仕均以失败告终,分析孟浩然失败原因,发现主要是因为他性格疏狂清高,能力不够,而且入仕之心不坚定。孟浩然身上有魏晋风度的影子,崇尚自然率真任诞,而且清高放不下身段,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官场的处处碰壁。他能力也不足,缺乏对入仕的合理规划,见识和阅历也不够,从不关心时事,一名官员身上应有的素质孟浩然都没有。最致命的是,孟浩然入仕之心不坚定,终身在仕与隐之间矛盾挣扎,韩朝宗和曹三御史先后举荐,孟浩然都放弃了,干谒的时候放不下身段,一旦碰壁就退缩,这些特质决定了孟浩然在入仕方面的一无所获,布衣终身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