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结核病,造成180万患者死亡。而在中国人群中每年单新发的结核患者就多达90万。结核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目前对结核病的治疗主要是化疗,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联合用药为主。但在长期的化疗过程中,极易产生肝损伤、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和神经失调等不良反应,其中,肝损伤会显著影响治疗效果并引起耐药。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代谢学机制认为异烟肼的代谢产物肼和乙酰肼在细胞蓄积,诱导产生过多的ROS和含N的活性毒性代谢产物而导致肝损伤。遗传学机制认为NAT2、GST、CYP2E1、HLA基因型与肝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近年来研究发现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具有延迟性,剂量与肝损伤发生风险不相关,再次给药刺激时机体会迅速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而在肝损伤发生的同时,患者会伴随有发热、皮疹、狼疮样综合症等免疫学相关症状的发生,因此认为免疫机制也能导致肝损伤的发生。
本研究首先分析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用药出现肝损伤的结核患者,发生肝损伤相关症状的情况及其与肝损伤程度的关系,同时从遗传学角度探讨药物代谢酶 CYP2E1和 NAT2基因多态性对肝损伤的发生和肝损伤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免疫学方面考察肝损伤是否与抗CYP3A4、CYP2E1抗体的产生有关,为免疫机制提供新的证据。
方法
1.实验对象:本研究所用人血液标本均取自于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该研究方案在实施前就已获得郑州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临床病例分析:分析河南省传染病医院2016年-2017年联合服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肝损伤相关症状的情况及其与肝损伤程度的关系。
3.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型分析:收集接受抗结核治疗产生肝损伤的患者的血样,共64例,其中,轻度肝损害者42例、中度肝损害者18例、重度肝损害者4例。经提取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将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肝损伤患者血清中抗CYP3A4、CYP2E1的抗体测定:收集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的血样,共16例用药产生轻度肝损伤的患者,8例用药产生中度肝损伤的患者,2例用药产生重度肝损伤的患者。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血样中是否含有抗 CYP3A4、CYP2E1的抗体;利用 ELISA方法检测各血样中抗CYP3A4、CYP2E1的抗体的相对表达。
结果
1.结核病患者肝损伤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肝损伤程度的关系
本组资料中,共有65例肝损伤的结核患者,男性44例,女性21例。肝损伤多发生在用药后2周以后,饮酒和吸烟不会加重患者的肝功能。而在65例有肝损伤患者中,有36例(55.38%)的患者会发生肝损伤的上述相关症状,其中,食欲不振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乏力、恶心、发热、腹胀、皮疹和皮肤瘙痒、呕吐。而当肝损伤患者发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时,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风险升高,表明发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可能是中重度肝损伤的预测指标。
2.肝损伤组与耐受组结核患者的 CYP2E1、NAT2基因多态性与肝损伤发生及肝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
本组实验中,CYP2E1 C1/C1基因型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值为1.478(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风险值为0.961(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NAT2快乙酰化型为对照,NAT2中、慢乙酰化型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值分别为0.862和1.075。而慢乙酰化型中,NAT2*5/7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值为5.304(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NAT2*4/7、NAT2*5/7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风险值分别为2.235、2.050(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抗CYP3A4、CYP2E1的抗体的表达量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Western Blot实验表明中重度肝损伤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抗CYP3A4、CYP2E1的抗体。
ELISA实验表明中度和重度肝损伤患者血清中抗CYP3A4、CYP2E1抗体与轻度肝损伤患者血清中抗 CYP3A4、CYP2E1抗体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01)。
结论
1.约有55.38%的肝损伤的结核患者会发生肝损伤相关症状,当肝损伤患者发热、乏力、恶心、食欲不振时,提示发生中重度肝损伤的风险升高。
2.从遗传学角度发现CYP2E1和NAT2的基因多态性在肝损伤的发生及损伤程度中没有影响。
3.免疫应答参与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用药产生肝损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