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回顾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NVAFIS)的卒中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索NVAFIS各亚型的不同、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
筛选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5年内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以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并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详细统计其住院病例资料,根据病例资料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
结果:
2006年至2011年共27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心房颤动病史的共155例,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5.6%,其中瓣膜性房颤21例,非瓣膜性房颤132例,扩张性心肌病伴房颤2例;服用药物预防(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的33例;死亡患者32例,其中NVAF卒中组29例,VAF卒中组3例。132例NVAFIS患者首发症状中,偏瘫98例(74.2%),失语72例(54.5%),癫痫5例(3.8%),恶心呕吐21例(15.9%),头晕24例(18.1%),头痛7例(5.3%),大小便失禁9例(6.8%)。
(1)VAF卒中组与NVAF卒中组相比,女性患者多(90.5%),发病年龄(59.5±12岁),NVAF卒中组女性患者少(43.2%),发病年龄较大(70.9±10岁)。NVAF卒中组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多(P=0.009),入院血脂检查NVAF卒中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NVAF卒中组(P值分别为0.03、0.025);NVAFIS组CHADS2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P=0.007)。
(2)132例NVAF卒中基于临床表现的OCSP分型显示:完全前循环梗塞25例(18.9%),部分前循环梗塞62例(47%),后循环梗塞31例(23.5%),腔隙性梗塞14例(10.6%);各组在有无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精神状态,入院血糖检测及预后(死亡数)方面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12、0.017、0.001、0.009、0.0001)。
(3)NVAFIS在TOAST分型中,没有病例能归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根据Hart等对NVAFIS的分型,明确的心源性卒中23例(17.4%),可能的心源性卒中40例(30.3%),可能的腔隙性卒中9例(6.8%)、可能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8例(21.2%)和其他特殊原因或不明原因卒中32例(24.2%);临床症状的表现上,5例首发症状为癫痫的患者都为心源性栓塞亚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isher概率值为0.023);各组在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意识状态、入院血糖及预后(死亡数)方面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25、0.014、0.017、0.047、0.004)。
结论:
(1)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凝抗血小板预防明显不足,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INR控制不佳;
(2)VAFIS发生脑卒中的年龄早,以女性患者为主;NVAFIS患者发生卒中前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CHADS2评分可作为NVAFIS患者预后的参考。
(3)OCSP分型中,TACI与POCI、PACI、LACI相比入院时意识状态差,死亡率高,预后差,而TACI组有更高的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血糖高。
(4)Hart分型中,NVAFIS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可能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心源性卒中组入院时血糖较高,意识状态差,死亡率高;出现首发症状为痫性发作的,更支持心源性栓塞的诊断;可能腔隙性梗死的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低,预后好。
(5)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除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外,还应积极控制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血压、血糖和血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