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 头颈动脉夹层3D-VIS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点的初步探究
目的:
采用3D-VISTA技术对头颈动脉夹层血管行高分辨率成像,旨在通过观察病变形态特征等情况,更好的认识头颈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CAD),并与其他引起血管狭窄的疾病鉴别。
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符合下述标准的病例总共36例(46支血管)。纳入标准为:1)成年患者(即年龄大于18岁),临床表现为脑卒中或TIA和/或颈部疼痛和/或头痛;2)MRA、DSA、CTA或临床证实或高度怀疑头颈动脉存在夹层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实验室检查。所有检查均得到患者及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扫描设备、扫描序列及参数
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3.0 T(Netherlands,Achieva or Ingenia)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颈动脉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或标准头颈部16通道正交线圈。所有患者先进行头颈部血管3D TOF MRA扫描,以取得血管大体影像,在3D TOFMRA的基础上进行3D-VISTA扫描定位,行目标血管的冠矢状位或轴位等多角度、多方位扫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扫描角度。扫描序列及参数如下:3D TOFMRA,TR20 ms,TE3.5 ms,FOV140 mm×140 mm,层厚1.4 mm; T2WI VISTA,TR2000 ms,TE135 ms,FOV130 mm×130 mm,层厚1.2 mm,ETL25,矩阵256×256; T1WI SPAIRVISTA, TR350 ms, TE18 ms, FOV130 mm×130 mm,层厚1.2 mm,ETL25,矩阵256×256; T1WI增强,静脉注射Gd-DTPA,浓度为10%,剂量取0.2ml/kg。
3、图像质量及定性分析
3.1 图像质量
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生分别采用双盲法对3D-VISTA及3D TOF MRA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将运动伪影重、图像质量差(3D-VISTA不能显示管壁及管腔内情况)的病例予以排除。同时对3D-VISTA图像进行阅片,独立评估有无夹层,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并记录夹层的影像征象。
3.2 图像定性分析及统计
各序列信号参照标准:颈部血管以胸锁乳突肌作为参照,颅内血管以邻近脑实质作为参照。
观察壁间血肿、双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及形态,分析壁间血肿信号及其T1WI信号强度与时间的关系,计算夹层血管形成壁间血肿的时间t(单位天),即发病到行3D-VISTA检查的时间。
结果:
1、3D-VISTA诊断36例(46支血管)CCAD患者。男30例,女6例,年龄23-79岁,平均46.94±12.45岁。存在诱因者6例,吸烟患者6例,嗜酒及糖尿病患者各5例,高血压患者12例,高脂血症患者7例,高同型半管氨酸患者8例。
2、46支病变血管中,累及ICA颅外段21支,ICA颅内段1支,V颅内段11支,V颅外段5支,BA5支,MCA3支。8例同时累及多支头颈动脉血管。
3、46支血管中壁间血肿30支(65.22%),内膜片25支(54.35%),双腔征22支(47.83%),夹层动脉瘤或动脉瘤样扩张10支(21.74%)。壁间血肿沿血管腔呈螺旋状走行16支(53.33%)。6支壁间血肿呈斑点状,19支呈新月形,13支呈类圆形,3支呈长条状。
4、壁间血肿形成的时间范围为5~180天,其中<7天者3支,2支>60天,余25支形成时间为7~60天。
结论:
1、3D-VISTA技术能够清晰显示CCAD特征性征象壁间血肿、双腔征、内膜片及动脉瘤样扩张的形态、范围及信号。
2、壁间血肿形态与扫描切面密切相关,可呈斑点状、结节状、新月形、圆形、长条状。壁间血肿沿血管腔呈螺旋状走行为壁间血肿的典型征象。
3、T1WI SPAIR VISTA分辨率高,对壁间血肿敏感,能显示小壁间血肿;壁间血肿的信号强度与发病时间相关,小于1周到大于2月,MRI不易观察到壁间血肿。
4、3D-VISTA技术能区分头颈动脉夹层性血管狭窄及非夹层性血管狭窄,能够对造成CCAD的部分病因进行鉴别。
第二部分 头颈动脉夹层的3D-VISTA与3D TOF MRA、DSA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3D-VISTA技术对CCAD的诊断价值,并与DSA、3D TOF MRA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以下入选标准的患者86例,纳入标准如下:1)成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脑卒中或TIA和/或颈部疼痛和/或头痛;2)MRA、CTA、DSA及临床诊断四项中至少一项怀疑或确诊头颈血管具有夹层者;5)同时具有DSA、3D TOF MRA检查资料者。所有患者检查均得到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扫描设备、序列及参数
扫描设备、3D TOF MRA及3D-VISTA检查方式、成像参数同第一部分。
DSA检查:术前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插管。置导管鞘后立即静脉推注肝素5000IU。在导丝引导下置入猪尾巴造影导管,先行主动脉弓及弓上大血管造影检查,然后用5F单弯造影管行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造影、锁骨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造影,进管过程均在透视下进行。造影结束后给予肝素抗凝,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15min,再加压包扎。
3、图像质量分析:同第一部分。
4、图像分析:
将头颈血管分为颈内动脉(ICA)组、大脑中动脉(MCA)组及椎基底动脉(VBA)组。椎动脉采用五段法,前四段为颅外段,第五段为颅内段。3D-VISTA、3D TOF MRA图像上确诊CCAD的依据为壁间血肿、双腔征、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DSA检查确诊依据为内膜片、双腔征、夹层动脉瘤。分别记录3D-VISTA、3D TOF MRA、3D-VISTA结合3D TOF MRA、DSA四种方法诊断结果,计为夹层、非夹层、怀疑或不确定。所有病例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确定夹层或非夹层。
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1)行3D-VISTA、3D TOF MRA、VISTA结合3D TOF MRA、DSA两两间的差别性检验(McNemar检验),评价各方法诊断CCAD有无差别;(2)分别分析3D-VISTA、3D TOF MRA、 VISTA结合3D TOF MRA、DSA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Kappa值,(3)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标准,分别评价3D-VISTA、3D-VISTA结合3D TOF MRA对ICA组、VBA组、MCA组夹层的诊断效能,并计算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Youden指数等指标。
结果:
1、共86例患者(男74,女12)、113支血管图像质量满足要求。
2、3D-VISTA分别与3D TOF MRA、3D-VISTA结合3D TOF MRA、DSA诊断CCAD的McNemar检验P值分别为0.00、0.17、0.01;3D TOF MRA与3D-VISTA结合3D TOFMRA、DSA的McNemar检验P值分别为0.00、0.83;3D-VISTA结合3D TOF MRA与DSA的McNemar检验P值为0.00。(备注:P值为0.00者,实均为P<0.005)
3、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对比标准,3D-VISTA、3D TOF MRA、3D-VISTA结合3D TOFMRA、DSA诊断夹层的Kappa值分别为0.89、0.62、0.94、0.53。
4、3D-VISTA诊断ICA组夹层的特异性(Sp)、敏感性(Se)、阴性预测值(NPV)、阳性预测值(PPV)、诊断符合率(DCR)、Youden指数分别为100%、94.74%、96.67%、100%、97.92%、94.74%, VBA组的Sp、Se、NPV、PPV、DCR、Youden指数分别为100%、90.48%、93.94%、100%、96.15%、90.48%,MCA组的Sp、Se、NPV、PPV、DCR、Youden指数分别为100%、100%、100%、100%、100%、100%。
结论:
1、3D-VISTA技术可以准确评估CCAD是否存在;
2、DSA作为传统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相比,一致性一般;
3、3D-VISTA检查诊断CCAD较3D TOF MRA、DSA更准确,结合3D TOFMRA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4、3D-VISTA技术对MCA夹层的诊断效能优于ICA及VBA夹层;而结合3D TOF MRA后,对VBA夹层的诊断效能提高,并优于ICA及VBA夹层;
5、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的CCAD病例,可行病变段血管3D-VISTA扫描,提高诊断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