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高血压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步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早期虽然无明显病理改变,但是长期高血压可使心、脑、肾以及血管等重要靶器官受到致命性打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被认为是高血压最早期和最重要的血管损害,也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的早期关键性环节。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合成分泌功能发生紊乱,对血管舒张因子合成减少,对血管收缩因子释放增多,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动脉血管顺应性减退和动脉管壁结构重构,在高血压、AS、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阻止或逆转血管功能恶化及结构重构,可能是预防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进展恶化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降压药物对内皮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降压外血管保护作用,以期为心血管事件风险较小的高血压早期患者选择出更好的早期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调脂类药物,其对AS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修复作用及内皮功能改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报道。但是,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治疗效果和机制的研究尚少,尚不清楚他汀类药物是否可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压控制情况。因此,在应用降压药物良好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将阿托伐他汀用于无AS和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可能会进一步修复已经发生的血管损伤,改善受损的内皮功能,对探索高血压患者的早期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压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92例,92例受试者均停药2周,复测血压仍符合标准者85例,测量并记录85例受试者的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血压,然后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d)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d)对受试者进行降压预处理,并要求规律作息、戒烟酒和低盐低脂饮食。2周后再次测血压,血压控制达标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7例,测量并记录两组受试者的血清NO浓度、肱动脉FMD、baPWV和血压,将此次测量结果记为0月数据。对照组受试者按预处理方案继续治疗,研究组在上述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于治疗3月、6月、9月、12月测量并记录两组受试者的血清NO浓度、肱动脉FMD、baPWV和血压。
结果:
1、最终共61例受试者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30例,研究组31例。对于所有观察指标,重复测量检验结果均显示P时间<0.05和P分组*时间<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各观察指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因分组的不同而不同,研究组各观察指标随时间趋势的变化更明显。
2、血清NO浓度、肱动脉FMD、baPWV的P分组<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内皮功能改善的疗效有差别,研究组受试者内皮功能的改善更明显。
3、SBP、DBP的P分组>0.05,尚不能认为两种治疗方案的降压效果有差别。进一步对SBP、DBP的5个时间点的两组均数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两组SBP、BBP在6月、9月、12月的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在治疗6个月以后,两种治疗方案的降压效果出现差别,研究组受试者血压下降更明显。
结论:
1、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恢复。
2、阿托伐他汀可能有助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