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简称肩周炎,俗称冻结肩。指肩部四周的肌肉、滑囊、肌腱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关节粘连,活动疼痛,功能障碍是其主要临床特点。中老年人好发,约50岁多发,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也因废用性萎缩发病后,对侧的运动补偿,过载引起两侧应变,也能导致早期或晚期发病。由于疼痛症状明显,往往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日常动作不能正常完成,如梳理头发、穿脱衣服、举臂抬物、向后背系扣、后腰系带等,使患者身心倍受伤害。如何有效缓解肩周炎所带来的疼痛以及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便是临床急需解决的关键。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对治疗痛证、痹证便有详细文章记载,其对痛证、痹证的认识分析详尽,更用九针、砭石、艾灸等治疗方法对痛证、痹证进行干预,方法简单可行,取效甚快。因痛证、痹证好发于四肢关节处,发病时疼痛导致患者害怕活动关节,日久则形成废用性萎缩,发展成痹证,其结果多为痛证与痹证并存的局面,肩周炎是其中的一种。虽然肩周炎是自限性疾病,具有自愈能力,然病程迁延不愈,长可多达数年,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观察传承堂推拿手法,配合条口透刺承山穴,在肩周炎患者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情况下进行干预,比较单独使用条口透刺承山穴的临床治疗效果、肩关节疼痛程度及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内收),综合评价传承堂推拿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对此试验做出相对客观的科学评价,并为多种疗法搭配使用治疗肩周炎提供新思路与临床证据。
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在台湾传承堂及广济中医诊所中实施,病例来源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之间,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收集到病例60例纳入研究,按实际人数比例平均分配到两组中,其中30例为治疗组(传承堂推拿+针刺组),30例为对照组(针刺组)。
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1)针刺: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穴位取患侧下肢部位,以75%酒精棉球做常规消毒后,从条口穴进针做透刺法,针尖往承山穴方向,进针,得气,手法技术以重手法为主,提插、捻转,使患者感到强烈的刺痛感和扩张感,感觉向肩部传导,要求患者同时进行患部肩关节活动,其活动方式为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内收各循环三次,活动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之程度为主,活动完毕后随即出针不留针。(2)推拿:①用掌根揉、扌衮肩关节周围,双手拿揉肩膀部及上肢约1 min。②肩部伤科点穴位运动手法:施术者用拇指点按远端对侧取穴髀关、伏兔、阳陵泉、三阴交,利用离心泻法点按穴位30s~1min。③摇法:患者患肩缓慢的连续做内旋外旋动作5-8次。④扳法:患肢肩胛部被医生一手握住,肩部被另一只手扶住,医生将患肢屈肘,然后由前方向斜上方逐渐用力提拉,力度与幅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适宜。以上各活动手法之间用肩部轻揉整复手法以放松肌肉,并加整复手法缓解疼痛。⑤最后用搓法、揉法再次放松肌肉结束。
对照组:运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体位、取穴、具体操作均与治疗组相同。
以上两组均有运动关节松动术配合康复。以上治疗每天1次,五次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2疗程结束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变化、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变化进行评定。
结果:
1.针刺结合传承堂推拿组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
2.治疗前,肩部疼痛程度两组秩和检验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肩部疼痛程度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功能(前屈、后伸、外旋、外展、内收)两组秩和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肩关节后伸、外展两组之间秩和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肩关节前屈、外旋、内收两组秩和检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肩周炎是临床上痛证常见病种,骨科、针灸科乃至内科均可对其进行干预,然而口服药物见效慢,副作用大;手术治疗,造成二次损伤,病情易于反复。而针灸配合推拿疗法对此病治疗,疗效一直不错。因肩周炎引起的疼痛以及对肩关节活动功能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本次试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此次试验数据初步显示,传承堂推拿手法结合条口透刺承山穴是远近搭配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无论在镇痛方面还是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均较单一针刺方法更为显著。此法先通过上病下取,针刺条口透刺承山穴以激发经气传导,进而使用推拿手法松解局部,使局部气血运行顺畅,经脉得通,在增强血液循环的前提下,有效松解局部粘连组织,促进血氧供给,加快新陈代谢,便于炎症吸收。在此可见针刺与推拿两种疗法双管齐下,双得益彰,既能有效镇痛也能滑利关节,患者的疼痛症状以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得到大大的改善,生活质量也因此得到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