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临床研究:采用临床医学统计法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法,在“毒”邪致病特点基础上,结合ACS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证候要素、理化结果、冠脉造影等)地分析,试图为岭南地区ACS中医“毒”邪证的辨证提供更多客观科学的依据。通过对岭南地区ACS的中药用药规律的研究尝试从中药解毒方面,反证ACS中“毒”邪的存在,进一步阐释ACS中解毒法的具体内涵。
方法:
临床研究:本研究自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运用小样本、横断面、前瞻性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0例ACS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调查,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西医诊断、冠脉造影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中医主症计分、舌脉、中药等,建立数据库;并根据“毒”邪致病特点,对ACS的临床主症进行评分,作为ACS中“毒”邪的辨识依据,将临床主症评分≥9分为“毒”邪患者,<9分为非“毒”患者,然后进行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统计方法采用频数分析、T检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多因素分析方法。
结果:
1.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发现,高UA(尿酸)的载荷值最大,说明高UA(尿酸)在本次研究“毒”邪证发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载荷值为:0.670。其他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依次是: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陈日心梗病史>高LDL-C>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脑卒中病史>TNI(+),其载荷值分别为:0.524、0.500、0.396、0.366、0.335、0.309、0.301、0.286、0.109。
“毒”邪组中医证候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气虚的载荷值最大,说明气虚在本次研究“毒”邪中医证候中是影响最大的中医证候。所有中医证候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依次是:气虚、血瘀、痰热、阳虚、气滞、寒凝、火热、阴虚,其载荷值分别为:0.911、0.892、0.828、0.558、0.553、0.488、0.403、0.154。
“毒”邪组临床主症主成分分析得分结果显示,胸痛的载荷值最大,说明胸痛是影响本次研究“毒”邪主症中最重要的临床症状,其得分为:1.644。其他中医主症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依次是:心悸、乏力、气短、胸闷,其得分分别为:1.399、1.188、1.160、1.104。
“毒”邪组临床兼症主成分分析得分结果显示,寒症有畏寒(0.642);热症有面红(0.705)、目赤(0.704)、口干欲饮(0.475)、便秘(0.540)、自汗(0.453);痰症有咳嗽(0.646)、咳痰(0.670);瘀血症有自汗(0.453)、口干欲饮(0.475)、便秘(0.540)。
舌脉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值为0.000(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舌淡红、舌白的P值<0.05,说明在“毒”邪证与非“毒”证中,二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少苔、脉细、脉弦滑、脉滑数的P值<0.01,说明在“毒”邪证与非“毒”证中,以上舌脉的统计学意义高度显著。
“毒”邪证候要素组合方式中比例较多的是: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热+气虚、血瘀+寒凝+气虚、血瘀+火热+气虚。
2.通过对岭南地区100例ACS“毒”邪组与非“毒”组的影响因素、中医证候、临床症状、舌脉、证候要素等相关分析,四诊合参,再结合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理论,初步得出ACS中“毒”邪证的临床辨证标准如下。
主要指标:(1)胸痛(中或重度)、胸闷(中或重度)、心悸、乏力、气短总积分≥临床主症积分总和的60%;(2)舌暗红、舌下络脉紫绛或紫红。
次要指标:(1) hs-CRP>3 mg/L;(2)心肌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或肌钙蛋白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3)高血压史2~3级;(4)糖尿病病史,FBG>710mmol/L;(5)高胆固醇病史;(6)高尿酸血症;(7)长期吸烟史、饮酒史。
ACS病人符合1个主要指标或2个次要指标(至少含1项生化指标)即可诊断为“毒”邪。其中生活劳累、性格急躁、饮食辛辣油腻咸是主要诱因。
3.依据“毒”邪不同的始动邪气(火热、血瘀、痰热、寒凝),结合以上中医证候、证候要素、临床症状、舌脉的统计结果,综合得出“毒”邪证的分类,临床可分为热毒证、瘀毒证、痰毒证、寒毒证。
热毒证:热盛伤气阴,故呈现热毒血瘀、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胸痛甚、胸闷、烦躁易怒、便秘、气短、自汗、乏力、心悸、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热毒证。
瘀毒证:瘀热互结,气阴两伤,二毒常夹杂为患,临床表现为胸痛甚、胸闷、口干欲饮、便干便秘、气短、自汗、乏力、舌暗红、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苔黄腻、脉滑等瘀毒证。
痰毒证:痰毒内盛、心脾两虚,临床多表现胸闷甚、胸痛、咳嗽咳痰、便溏、口淡、气短、乏力、心悸、头晕、舌白腻、脉滑细等痰毒证。
寒毒证:寒毒凝聚、心阳不展,临床多表现胸痛剧烈、畏寒肢冷、气短明显、冷汗、乏力、心悸、舌淡暗、脉沉细缓等寒毒证。
4.ACS与“毒”邪致病的相关病机,(内)邪气亢极或蕴结不化而化生(内)毒,依不同的始动邪气,可分为寒毒、(火)热毒、痰毒、瘀毒等,形质受损,脏腑虚损,或者正衰邪盛,亦可从化为毒,邪可化毒,毒可致邪,最终形成毒瘀搏结、毒损心络、毒损脏腑的恶性循环。“正虚毒盛”是ACS的总的病机,瘀毒阻脉是ACS基本的病理变化(以瘀毒为核心),毒损心络,毒损脏腑是最终病理变化。
5.本次研究从100例我院对岭南地区ACS的用药统计结果,结合岭南地区土卑地薄,气候炎热,暑湿为盛的气候特点,药类分析结果:活血药>清热药>补气药>化痰药>理气药>祛湿药>补阴药。药频分析结果,祛邪药排列前五味中药为:川芎、赤芍、红花、丹参、降香、毛冬青;补虚药排列前五味中药为:炙甘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从中药药类、频数使用情况,以药测证,反推得出岭南地区ACS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候:热毒血瘀、气阴两虚证。
6.在ACS“毒”邪致病体系中,分为外毒、内毒致病。外毒以疫毒、烟酒毒等为主,以祛邪解毒法为主,祛疫毒、祛或戒烟酒毒等。内毒除活血解毒外,还要能够结合产生毒邪的始动邪气确立相应治法,如清热解毒、散寒解毒、利湿解毒、祛风解毒、润燥解毒、清营解毒、扶正解毒等。
7.根据本次研究中药用药规律,药证相应,以“扶正解毒”为治则,初步整理归纳出岭南地区ACS的中医解毒方剂—解毒活血汤。
结论:
临床研究:通过数理统计的结果与中医理论、临床经验相结合,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ACS中医“毒”邪证的临床诊断及量化标准,前瞻性的临床调查与多因素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是进行ACS中医“毒”邪证辨证标准客观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故本研究针对岭南地区ACS患者的临床特点、中药治疗与“毒”邪及相关病机的相关性研究,为以后深入探讨提供了研究基础及参考模式,有利于日后进行大样本、多中心、横断面、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