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尚未定论,国内少见大样本的相关研究报道。
研究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3天内血压指标水平与其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或死亡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血压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以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泰安市、潍坊市和淄博市3个城市4家医院的26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用统一设计的病例调查表,通过查阅病历档案,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入院3天内的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史相关资料以及研究结局(Na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5,NIHSS≥5或死亡)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脑梗死不同亚型之间研究结局的分布及有研究结局组与无研究结局组入院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入院时以及3天内各血压指标与研究结局的关联,计算比值比(Odds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t interval,95%CI),并进行线性趋势性检验。
研究结果:
1.在纳入的26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血栓所占的比例(73.4%)高于脑栓塞(2.5%)和腔隙性脑梗死(21.4%),P<0.05;脑栓塞患者具有研究结局的比率(37.3%)高于脑血栓(18.0%)和腔隙性脑梗死(10.1%),P<0.05。
2.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脂异常、高血糖、心房纤颤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等多因素后,以收缩压在120-139 mmHg者作为参比,入院时收缩压在100-119、160-179和≥180 mmHg具有研究结局的危险性分别是1.671(1.014,2.754)、1.436(1.037,1.988)和2.013(1.383,2.930),均P<0.05。在120-139 mmHg的基础上,随着血压的增加或降低,发生具有研究结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P<0.05),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
3.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脂异常、高血糖、心房纤颤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等多因素后,以舒张压<90 mmHg者为参比,入院时舒张压在100-109mmHg者具有研究结局的OR值为1.396(1.023,1.907),P<0.05。
4.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脂异常、高血糖、心房纤颤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等多因素后,与平均动脉压<97 mmHg者相比,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水平在107-116和≥117 mmHg具有研究结局的OR(95%CI)分别是1.448(1.053,1.991)和1.580(1.158,2.156),均P<0.05,表明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水平升高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发生研究结局的危险性。
5.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脂异常、高血糖、心房纤颤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等多因素后,以入院时脉压水平在50-59 mmHg为参比,入院时脉压<50和≥66 mmHg者有研究结局的OR(95%CI)分别为1.826(1.316,2.535)和1.863(1.370,2.534),均P<0.05。在50-59 mmHg的基础上,随着脉压水平的增加或降低,有研究结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P<0.05),呈现“U”型关系。
6.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脂异常、高血糖、心房纤颤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等多因素后,与入院3天内平均收缩压<140 mmHg者相比,收缩压≥180 mmHg者具有研究结局的OR是2.449(1.227,4.892);与入院3天内平均舒张压<90mmHg者相比,各舒张压水平组(90-99、100-109和≥110 mmHg)的研究结局的OR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入院3天内平均的平均动脉压<97 mmHg者相比,平均动脉压在104-110和≥111 mmHg者具有研究结局的OR分别为1.414(1.009,1.983)和1.483(1.065,2.063),均P<0.05。与入院3天内平均脉压<48mmHg者相比,各脉压水平组(48-53、54-62和>63 mmHg)的研究结局的OR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脑栓塞患者发生研究结局的比率高于脑血栓和腔隙性脑梗死。
2.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39 mmHg或入院时脉压在50-59 mmHg时发生研究结局的危险性最低。在收缩压为120-139 mmHg或脉压在50-59 mmHg的基础上,随着血压的增加或降低,发生研究结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
3.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水平升高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发生研究结局的危险性;
4.急性期(入院3天内)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水平升高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发生研究结局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