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的临床特点
目的:
研究伴或不伴有烧心和反酸的食管外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反流事件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初步探讨GERD食管外症状的发生机制。
方法:
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的资料,纳入临床疑诊为GERD的患者,伴或不伴有食管外症状(持续清嗓、咽部异物感、咽喉烧灼感、咽喉痛、声嘶、慢性咳嗽、哮喘)。根据患者过去1月的症状,分为典型GERD症状(反酸、烧心)+食管外症状组、仅有典型GERD症状组和仅有食管外症状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一般状况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症状及持续时间、频率,治疗药物种类、剂量及持续时间,药物治疗效果和既往病史,并行24小时pH阻抗联合监测和固态高分辨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 HRM),按照芝加哥食管动力障碍V3.0分类标准对食管动力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内镜下征象、反流事件和食管动力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1)纳入本研究的GERD患者共257例,其中典型GERD症状+食管外症状组158例(61.5%),仅有典型GERD症状组50例(19.4%),仅有食管外症状组49例(19.1%)。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组(46.46±11.62岁)和仅有食管外症状组(48.04±11.90岁)患者年龄显著高于仅有典型症状组(42.36±11.93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p=0.040;典型+食管外症状组vs仅有典型组,p=0.032;仅有食管外症状组vs仅有典型组,p=0.017)。三组患者在性别、身高、体重、BMI、就业状态、吸烟、饮酒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本研究中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是咽喉异物感(78.3%),该症状的发生率在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组和仅有食管外症状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6% vs.83.7%,p=0.293);
(3)242例患者行内镜检查,仅有食管外症状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36.9%)比例显著高于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仅有食管外症状组较仅有典型症状组(22.9%) RE比例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
(4)18.7%(48/257)的患者存在病理性酸反流,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vs.18.0%vs.18.0%,p=0.748),46.7%(120/257)的患者症状-反流相关性(Symptom-refluxassociation,SRA)阳性,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vs.48.0% vs.53.1%,p=0.550);
(5)分析三组患者HRM检查结果,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组(3.05(2.30,3.60)cm)和仅有食管外症状组(3.20(2.30,3.70)cm)上食管括约肌(Upperesophageal sphincter,UES)长度显著短于仅有典型症状组(3.75(3.00,4.3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p<0.001;典型+食管外症状组vs仅有典型组,p<0.001;仅有食管外症状组vs仅有典型组,p=0.001)。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组有3.8%(6/158)食管无收缩、1.3%(2/158)远端食管痉挛、36.1%(57/158)的无效食管动力(Ineffective esophageal motility, IEM)和1.3%(2/158)的片段蠕动,仅有典型症状组有8.0%(4/50)的食管无收缩和36.0%(18/50)的IEM,仅有食管外症状组有4.1%(2/49)的食管无收缩和32.6%(16/49)的IE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组和仅有食管外症状组年龄显著高于典型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OR=1.032,95%CI(1.001,1.065);p=0.033, OR=1.041,95%CI(1.003,1.081));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组和仅有食管外症状组UES长度UES长度显著短于仅有典型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0.452,95%CI(0.299,0.684);p=0.003, OR=0.477,95%CI(0.291,0.783))。
结论:
(1)GERD食管外症状患者年龄高于无食管外症状者,并且前者UES短于后者,提示年龄和UES长度与GERD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相关;
(2)咽喉异物感是最常见的GERD食管外症状;
(3)胃食管反流事件和食管动力障碍与食管外症状患者是否伴有GERD典型症状无明显相关性。
第二部分 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GERD食管外症状的PPI疗效,并研究食管动力、反流特征和PPI疗效的关系,探讨食管外症状PPI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分析由临床症状、内镜或24小时pH阻抗联合监测诊断为GERD,且具有至少1种食管外症状症状(持续清嗓、咽部异物感、咽喉烧灼感、咽喉痛、慢性咳嗽、声嘶、哮喘)的患者,症状存在至少3月,纳入其中已规律服用PPI类药物每日二次,至少8周以上的患者。根据患者的PPI疗效,分为PPI无效组和PPI有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精神心理因素、内镜检查结果、反流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点,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GERD食管外症状PPI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1)纳入本研究的GERD食管外症状患者共135例,其中PPI有效组42例(31.1%),PPI无效组93例(68.9%)。PPI有效组患者BMI显著高于PPI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62±2.94 kg/m2) vs.(22.33±2.86 kg/m2),p=0.018)。PPI有效组饮酒率显著高于PPI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 vs.18.3%,p=0.027)。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就业状态和教育程度、吸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PPI有效组患者烧心积分显著高于PPI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6.0) vs.0(0,5.5),p=0.011);
(3)PPI无效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显著高于PPI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00(39.00,54.50) vs.39.00(33.00,45.75),P=0.011),PPI无效组患者焦虑状态比例显著高于PPI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 vs.14.3%,p=0.008);
(4)139例患者行胃镜检查,两组患者RE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 vs.24.7%,p=0.257);103例患者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测,PPI有效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PPI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 vs.8.2%,p=0.024);
(5)分析两组患者HRM结果,有关UES、LES和食管体部的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分析两组患者24小时pH阻抗联合检测结果,PPI有效组患者病理性酸反流比例显著高于PPI无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9%vs.16.1%,p=0.049)。PPI有效组患者症状-反流相关性(Symptom reflux association,SRA)阳性率显著高于PPI无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2% vs.39.8%,p<0.001);
(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p=0.044,OR=1.883,95%CI(1.016,3.490))、烧心(p=0.006,OR=1.696,95%CI(1.159,2.480))和SRA(p<0.001,OR=7.225,95%CI(2.572,20.298))与食管外症状PPI疗效呈正相关,焦虑(p=0.006,OR=0.321,95%CI(0.141,0.727))与食管外症状PPI疗效呈负相关。饮酒(调整p=0.059)、Hp感染(调整p=0.071)和病理性酸反流(调整p=0.330)不是影响GERD食管外症状患者PPI疗效的独立因素。
结论:
1.GERD食管外症状患者PPI总体疗效较差;
2.高BMI、高烧心评分和SRA阳性的食管外症状患者PPI疗效较好;
3.焦虑状态可影响食管外症状患者PPI的疗效;
4.饮酒、Hp感染和病理性酸反流和PPI疗效可能相关,但不是影响食管外症状患者PPI疗效的独立因素;
5.食管动力与食管外症状患者PPI疗效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