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种特殊类型,且发病率较高。但是目前仍有少数临床医师认为CWI患者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而忽略了CWI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特征。本研究通过观察CWI的临床特征及引起CWI复发的相关因素,为CWI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入院治疗的143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结合患者头部核磁共振(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分为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CWSI)、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两组。记录入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后连续7天的血压、实验室化验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心脏超声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于入院第1天和第7天进行NIHSS评分、修正Rankin评分,并记录住院天数及治疗方案。在6个月面对面随访或电话随访时,记录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血压控制情况、目前用药、是否行血管内支架手术、康复锻炼情况、NIHSS评分、mRS评分等。
结果:1.入院第1天CWSI的NIHSS评分为3.61±2.14,IWSI的NIHSS评分为4.72±2.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CWSI的NIHSS评分为2.60±2.19,第7天IWSI的NIHSS评分为3.57±2.4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WI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WSI患者的NIHSS评分比CWSI患者的更高,住院
天数更长。
2.入院7天后,CWSI患者中病情好转的有25例(43.86%),IWSI患者中有14例(16.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WSI患者中出现病情恶化的有7例(12.3%),IWSI患者中有23例(2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WSI患者更易出现病情好转,而IWSI患者更易出现病情恶化。
3.入选的143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访6个月,CWSI患者的mRS评分为1.72±1.45,IWSI患者的mRS评分为2.51±1.6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个月内,IWSI患者比CWSI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差。
4.143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有31人卒中复发(同侧28例,对侧2例,小脑1例),复发率为21.7%。无死亡病例。
5.入院7天平均血压<140/90mmHg、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70%与CWI的复发显著正相关(p分别为0.003、0.000、0.000);扩容及支架植入治疗与CWI的复发显著负相关(p分别为0.010及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7天平均血压<140/90mmHg(OR=5.153,P=0.006,95%CI1.558~16.719)、不稳定斑块(OR=8.363,P<0.001,95%CI3.468~20.172)、颈动脉狭窄程度≥70%(OR=7.512,P<0.001,95%CI3.040~18.564)是CWI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扩容治疗(OR=0.105,p=0.030,95%CI0.014~0.806)及支架植入治疗(OR=0.129,p=0.050,95%CI0.017~0.100)是CWI复发的保护因素。
结论:1.发病1周内,IWSI患者比CWSI患者更易出现病情恶化。
2.发病6个月的预后,IWSI患者比CWSI患者差。
3.入院7天平均血压<140/90mmHg、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70%是分水岭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及扩容治疗则可有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