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细胞因子及脂联素受体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酒旗网 作者:酒小旗 2023-09-01 阅读:513
目的:为了研究NAFLD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脂联素、瘦素、抵抗素等脂肪细胞因子和肝脏脂联素受体mRNA的关系,以高脂饮食诱导大鼠不同程度NAFLD的动物模型,用ELISA的方法检测其血清脂联素、瘦素和抵抗素,用RT-PCR的方法检测其肝脏脂联素受体mRNA的表达;通过罗格列酮干预后,观察NAFLD病变程度的变化,以及相应血清脂肪细胞因子和肝脏脂联素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以此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探讨脂肪细胞因子、尤其脂联素及其受体在NAFLD的发病中的作用,并作为NAFLD防治的新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组、高脂饮食(88%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F)组和高脂饮食+罗格列酮(R)组,于第2、4、8、12周末分别处死6只正常对照和10只高脂饮食大鼠。R组于高脂饮食喂养至第9周初时予罗格列酮3 mg.kg<'-1>.d<'-1>灌胃,给药4周末处死,同期C组和F组大鼠予等量配药溶剂灌胃。所有动物禁食10小时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 mg/kg体重)麻醉后开胸、腹;心脏穿刺取血,全血室温下静置半小时,4℃ 3000rpm离心15分钟后取血清置于-80℃保存,最后统一行ELISA检测脂联素、瘦素和抵抗素水平;抽血后取全肝,称取肝湿重,并立即切取肝右叶同一部位肝脏组织,立即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行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剩余肝组织液氮速冻后置于-80℃冰箱保存,抽提总RNA后进行脂联素受体R1和R2的RT-PCR检测。 结果:各组大鼠体重均逐渐增加,C组与同期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F组大鼠肝湿重和肝指数均较同期C组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染色显示F组大鼠肝细胞增大,细胞索排列紊乱,胞质内脂滴沉积,并随高脂饮食时间延长脂滴增大增多,早期出现细泡性空泡变性,后期出现大泡性空泡变性,高脂饮食4周时出现少量炎细胞浸润,8周时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点片状坏死,12周时窦周少量纤维化形成。病理评分结果提示随高脂饮食时间的延长肝脏脂肪变性、炎症评分和纤维化评分升高。(1)与C组相比,F组大鼠的血清转氨酶和血脂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自第2周起即有显著性差异(F组3.96±0.48 mg/ml vs C组5.48±2.46 mg/ml,P<0.01);血清瘦素水平逐渐升高,至第12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6.39±1.25 ng/ml vs C组3.90±0.40ng/ml,P<0.01);抵抗素水平逐渐降低,至第4周时差异显著(F组24.98±5.21ng/ml vs C组44.05±2.85 ng/ml,P<0.01);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1 mRNA与β-actin mRNA的比值逐渐上升,至第4周起差异显著(F组0.449±0.057 vs C组0.436±0.025 P<0.01),AdipoR2 mRNA与β-actin mRNA的比值逐渐下降,至第2周起差异显著(F组0.504±0.006 vs C组0.556±0.028 P<0.01)。 (2)与同期F组相比,用罗格列酮干预4周后,R组体重、肝湿重和肝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肝脏脂肪变性无明显改善(P>0.05),炎症、纤维化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R组的AST和血脂水平有所改善(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R组6.98±1.02 mg/ml vs F组3.77±0.61 mg/ml,P<0.01),瘦素水平升高,抵抗素水平降低,但后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肝脂联素受体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本研究提示脂肪细胞因子、尤其脂联素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可能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可用于判断NAFLD病情严重程度无创性指标的研究;而胰岛素抵抗在导致NAFLD的发病机制中也与脂肪细胞因子密切有关。脂肪细胞因子可作为NAFLD诊治研究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