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蹄蝠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蹄蝠科(Hipposideridae)蹄蝠属(Hipposideros),国内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等13个省,目前,关于中国境内大蹄蝠亚种的划分及分布仍存在一些争议,不同的学者把不同地区的大蹄蝠定为不同的种或亚种,关于该物种栖息地选择和生态行为的研究报道,迄今尚少。为了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大蹄蝠的差异,探讨它们的种下分类状况,2011~2013年,我们调查了中国中部和南部9省69个蝙蝠的栖息地,利用雾网或抄网捕获大蹄蝠成体193只,对所有的个体进行外形测量后,将其中29只用95%酒精注射后带回实验室,其余的原地释放,将头骨制成骨骼标本,躯体制成剥制或浸制标本。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结合Cytb基因序列比对,详细比较了江西、福建、广东、云南、湖南、贵州、四川、广西、海南9省大蹄蝠的形态和Cytb基因序列差异,研究了它们的栖息地选择及保护状态,对它们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提出了一些保护性建议。
1、对外部形态的体长、前臂长、爪长等16项指标及头骨的颅全长、颅基长、颧宽等25项指标进行了单因素方差、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9省大蹄蝠在16个外形测量指标中,体长、尾长、胫骨长等8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25个头骨指标中,鼻隆高、颅宽、眶间宽等15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交叉出现于不同的种群之间,并不是仅存在于某个特定种群,不能明确地将某一种群区分开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两两之间虽有差异,但这些差异的变量不固定。(2)对大蹄蝠外形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0.114%,对第一、二主成分做图,分值散点相互重叠,无法区分;对头骨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3.824%,对第一主成分同第二主成分做图,各分值散点相互重叠,无法区分。(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外形的聚类结果与头骨的聚类结果不一致,不能将某一特定的种群区分出来。根据外形及头骨的研究结果显示,9省的大蹄蝠应属于同一亚种。
2、比较了9个省份大蹄蝠的Cytb基因序列差异,共测定35个大蹄蝠的Cytb基因序列,序列长度为1140bp,其中保守位点1086个,变异位点54个,简约信息位点28个。35只个体共获得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1.000,核苷酸多态性(Pi)为0.2135%。9省样本之间的未修正序列分歧值为0.01%~1.8%,显示不同地理区域的大蹄蝠之间,平均遗传距离并未达到亚种间的分化程度,分子结果支持中国的大蹄蝠为同一亚种。
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ttest)、主成分分析、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U)和卡方分析对69个洞穴的温度、湿度、长度等19项指标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蝙蝠栖息的54个洞穴中,有大蹄蝠栖息的20个洞穴同其它34个洞穴相比较,在洞穴基本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2)15个大蹄蝠的冬眠洞穴和5个非冬眠洞穴相比较,在洞穴光照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冬眠洞穴的光照度更低;在入口数和洞穴长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冬眠洞穴更长且具有较少的入口。(3)11个大蹄蝠的繁殖洞穴和9个非繁殖洞穴相比,在洞穴湿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繁殖洞穴的湿度更大;在洞穴光照度和洞穴长度上有显著性差异,繁殖洞穴更长且具有较低的光照度。(4)有大蹄蝠栖息的洞穴同没有大蹄蝠栖息洞穴相比,在干扰距离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干扰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蹄蝠栖息的洞穴通常干扰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