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
湘山酒,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2] 湘山酒系以全州本地优质金稻大米为原料,秉成一千多年的米酒酿造经验并糅和现代工艺酿造而成。酒色晶莹、蜜香清雅而芬芳,入口绵甜柔顺,回味怡畅,具有“饮后不口渴,醉也不上头”之优良品质;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1994年连续五届在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荣获银质奖章,并一直保持着广西名酒的称号。 [3-4] 2010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山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湘山酒”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酒之一,采用古法培养的纯根霉小曲和传统的半液态、半固态小坛地缸发酵,据考证,有的地缸始于明清。湘山酒采用传统蒸馏,并贮存于陶缸长期陈酿,以“酒色清亮透明,味蜜香清雅而芬芳,入口绵甜,落口干冽而净,回味怡畅”的风格而闻名。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湘山酒进行技术攻关,采用米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有机结合,开发出的“酱中带米、米中有酱、清而不淡、浓而不艳、优雅圆润、口感绵甜、纯厚味长、口感独特”的兼香型“桂”系列产品,为米香型白酒的发展独辟蹊径。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东北依次与湖南省道县、双牌县、永州市、东安县、新宁县交界,南、东南与兴安、灌阳二县接壤,西与资源毗邻。介于东径110°37'-111°29',北纬25°29'-26°23'之间,南北最长99.23千米,东西最宽85.77千米。 [6] 全州县境地域宽广,自然资源丰富,土地面积折合603.18万亩,现有耕地72.70万亩,其中水田54.92万亩,旱地17.78万亩。水域面积10.6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63.79万亩。境内长6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23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2.6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39.14亿立方米,地下储水量6.07亿立方米,外县流入水量27.47亿立方米。境内诸河流中,除湘、灌、罗三江可以通航外,其余各支流水浅流急,有利于截流筑坝,引水灌田。加上井泉众多,丘陵平原交错,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全县地处岭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8℃,年极端最低温度-3.1℃,极端最高温度42℃。多年平均无霜期299天。年平均降雨日163.3天,降雨量1519.4毫米,适合发展农业、林业及多种经营生产。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水资源,孕育了境内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湘山酒的酿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科学研究证明,中国最早的酒是从米酒酿造开始。晋代的《酒诰》就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的记载,而全州的“庶民种籼种糯,籼以为饭,糯以为酿,籼亦可酿”记载与其异曲同工。随着中国古代农业考古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州是世界水稻发源地的核心区,也是米酒文化的发祥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州设零陵县,祭祀舜帝,当地酒业开始兴起。作为与都江堰齐名的灵渠,贯通湘江与漓江之后,全州逐渐成为“湘桂走廊”和联系东南亚的重要水路、陆路集散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让全州米酒酿造工艺不断提升,最终成为宋元时期小曲液态蒸馏发源地。《全州县志》记载:“全州各地分布的宋代窖址出土的酒缸、酒壶、酒杯及碎片多得不可胜数。”自秦汉开始,历宋元明清,全州对酿酒的记载没有间断,也就是说当地没有停止过酿酒。1954年7月1日,中国专卖公司组建全州私营酒联一社。1958年,全州有名的私酿酒坊悉数合并成立全州县酒厂。1979年,在飞机坪扩建成立全州县湘山酒厂。2008年,湘山酒改制成功。